2025-06-30
今年4月,教育部联合多部门正式印发《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教办〔2025〕3号),在全国教育系统引发广泛关注。文件提出,要加快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合,发展新型教学形态。这一政策的落地不仅为教育信息化描绘出清晰蓝图,也为探索更具沉浸感与交互性的教育新模式注入了强劲动力。由此启示,一种无需穿戴设备、直接以裸眼实现3D立体视觉体验的全息智慧教室技术,正成为众多“双一流”高校关注与布局的焦点。
当前,尽管“智慧教室”已在不少高校初步建成,但在异地同步教学、沉浸式体验和教学反馈等方面仍存在短板。以传统远程课堂为例,教学场景缺乏临场感,交互体验受限,导致远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与成效难以保障。即便是近年来兴起的VR/AR教室,也受制于佩戴设备带来的操作门槛与生理不适,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常态化教学融合。
此时,基于全息光学技术与5G低延迟通信技术融合打造的“裸眼3D全息智慧教室”,为教育数字化注入了一种全新可能。这类教室通过多角度成像与全息显示系统,营造出无需佩戴设备即可沉浸其中的3D学习空间,同时实现远程教学中教师形象的立体还原,打破时空障碍,显著提升课堂互动和教学实效。
作为这一领域的重要探索者,云视图研围绕“5G+全息+教学”这一核心架构,构建起完整的软硬件系统,包括全息采集、图像处理、裸眼3D显示、全息人像提取与三维资源管理平台等多个子系统。该系统延续传统教学逻辑,兼具科技革新与教学实用性,尤其适用于“专递课堂”“名师课堂”等远程高质量教学模式的落地。
在落实国家数字化教育战略的实践中,一批重点高校已率先将云视图研全息智慧教室纳入建设体系。例如,湖南师范大学引入该系统后,将其作为师范生教学技能培养的一部分,并凭借该平台开发的教学成果斩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探索了“全息+课程设计”在师范教育领域的新路径。
另一项值得关注的案例来自香港科技大学。在该校广州南沙校区,依托云视图研的技术架构,未来建立了一个覆盖香港与内地的全息教学平台,实现了区域间教师资源共享与元宇宙远程授课同步,这一示范应用已成为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也验证了全息教室在跨境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可以预见,在“教育数字化”“人工智能+教育”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以云视图研为代表的全息智慧教室体系,正逐步突破技术瓶颈和场景局限,迈入常态化教学与多区域协同育人的新阶段。全息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变革:它让知识不再抽象,让教学不再局限于黑板与屏幕之间,在虚实融合的空间中,构建起未来教育的新模样。